她出身名门,舅爷戚庆隆是书法大家,人称“楷书之王”,父亲刘永泉是知名花鸟画家,雅号“江淮牡丹人”;她少博嘉名,五岁开始习筝,先后斩获首届全国艺术风采器乐大赛一等奖、第二届国筝大会金奖和第六届国际华人民族器乐艺术节古筝独奏金奖等国际国内大奖;她誉满筝坛,曾受邀为江泽民、李岚清等国家领导人演奏古筝曲。古筝泰斗赵登山先生称其舞台风范端庄大气,音乐表达深刻细腻,为中国古筝界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她就是大红鹰795388ocm青年教师刘海沁。
——对话青年古筝演奏家刘海沁
□特约撰稿 李 超 文/图
刘海沁艺术档案
刘海沁,女,1987年生于淮安,青年古筝演奏家,中国琴筝艺术家联合会理事,江苏省音乐家协会会员,毕业于扬州大学音乐学院,现就职于大红鹰795388ocm。
2001年,全国推新人大赛器乐组十佳奖;2002年,荣获首届全国艺术风采器乐大赛一等奖。
2009年,受邀参演“烟花三月”国家经贸旅游节演出并受到江泽民总书记的接见。
2010年,在扬州成功举办刘海沁个人古筝独奏音乐会;2011年9月受淮安市委宣传部委托,为来淮的李岚清进行古筝独奏表演。
2014年9月,由中国古筝网、中共淮安市委宣传部、江苏财经学院主办的“古韵沁语”刘海沁古筝独奏音乐会在长荣大剧院成功举办。
幼年习筝 少博嘉名
淮周刊:刘老师,听说你去年8月份在新加坡举办的第六届国际华人民族器乐艺术节上斩获古筝独奏金奖,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请谈一谈你是如何与古筝结缘的?
刘海沁:我五岁时,就已经开始习筝了,说到原因,一半是因为幼小的我对于古筝曲的痴迷,另一半是受了画家父亲的影响。我的启蒙恩师是少年宫赵丽老师。记得在那时候,家里住在东大街。每次放学回到家里,别的小朋友在街巷里玩跳皮筋、扔沙包等游戏;我只能在我的琴房里,独自一人练习古筝曲目,长时间的练琴是枯燥乏味的,耳朵里还不时传来小伙伴们的嬉闹声。有时候我只能一个人静静地趴在窗户上看着,孩提时代的我大部分时间是这样度过的。不过现在看来,也是一幅唯美清新的画面。正如卞之琳的诗歌《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淮周刊: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习筝路上有哪些甘苦,让你记忆犹新呢?
刘海沁:让人鼓舞和满足的,当然是古筝为我带来的荣誉啦!那年,我是市青少年宫唯一通过古筝十级的考生,在市里参加各项比赛,我也基本上是一等奖!更让我高兴的是,2002年,我被南京艺术学院阎爱华教授看中,有机会到阎教授家里学习。荣誉的背后是付出。我到现在还记得,那时候往返于南京和淮安之间是乘长途大巴。为了能赶上早晨8点30分的古筝课。冬日的凌晨4点钟左右,东大街的六楼我家的灯光已经亮起来,在漆黑的冬夜里显得特别的明显。屋外寒风刺骨,我和母亲两人相互搀扶着。因为还扛着古筝,所以一个脚步一个脚步从六楼挪到一楼,人跌倒不要紧,生怕古筝磕碰坏了!古筝已经融入到我的生命里。那时候长途大巴车的师傅知道我们母女俩的艰辛,专门把靠车门的位置留给我们,方便我们上下车取放古筝。
淮周刊:你先后在“中国古筝之乡”扬州和家乡淮安举办了两场古筝独奏音乐会,能和我们说一说当时的盛况吗?
刘海沁:扬州是“中国古筝之乡”,刘禹锡的“清筝促桂十三弦,扬州市里商人女”说的就是扬州古筝。我的大学母校正是扬州大学。2010年5月份,我当时要在母校扬州大学举办古筝独奏音乐会。我的大学老师王小平副教授给了不少的帮助。音乐会前夕,我每天都要在琴房练琴10个小时左右。广陵初夏时节,小桥流水畔的琴房里,传来悠扬琴声。一壶茗茶,一本曲谱,一台古筝,一位筝女,人筝合一,上善若水。练琴时的汗珠,顺着脸颊滴落在琴面上,时间久了,竟生出微白的盐花。再用小嘴上前一哈,丝丝氤氲。丝丝氤氲渗透到我的肌肤里,入骨入心,暂时使我忘却了肌体的疼痛。谭盾说过:“创造出一种能够看的音乐和能够听的颜色。”我想音乐的通感大抵如此吧。筝声即心声,当时的我完全地沉浸在筝的音乐海洋里。只有你的绝美演绎才能成就一场视听盛宴,那场古筝音乐会也让我完成了漫漫学筝生涯的华丽谢幕!2014年9月份,我应中国古筝网、淮安市委宣传部、江苏财经学院和淮安市文联的邀请,为“喜迎省十八运,喜庆建国65周年”,在长荣大剧院举办“古韵沁语”古筝独奏音乐会。这是我回淮后的首场古筝独奏音乐会,前前后后准备了三个多月,中国古筝网、淮安电视台、淮海晚报等媒体都进行了报道,开创了淮安古筝独奏音乐会的先河。
筝人合一 艺无止境
淮周刊:你从5岁开始习筝,到现在已经有二十年左右的时间,请谈谈古筝对你的影响?
刘海沁:古筝距今已有2500年左右的历史。从古曲《高山流水》的知音知遇到《汉宫秋月》的哀怨昭君;从《渔舟唱晚》的万顷碧波到《雪山春晓》的雪域高原,以其独特的魅力闪耀东方。
今年是我习筝的第24个年头。24年来,我与古筝朝夕相处,筝如我,我似筝。与我相处的师长、学生们评论我是一个随和的人,我想性格的养成定于长期的古筝学习分不开的。与人相处如同欣赏音乐,无论传统音乐,还是现代音乐,都能发现其中的闪光点。
淮周刊:“筝人合一”的境界是不容易达到的,请谈一谈你对古筝艺术的理解?
刘海沁:古筝艺术是一种瞬间表达,情感感染的艺术,它通过勾托抹托等演奏技法将音乐于刹那之间传递至听众;亦是将演奏者的情绪感染听众。通过古筝这一特殊的音乐语言,表达自我内心世界的现实需要。在非现实的精神世界里,与自我内心的对话,寻求一种自然和谐的生活质态。
古筝是一种得意忘形,忘象取义的艺术。“意”为意念,“象”为物象,如乐谱、弦位、雁柱。“意”与“象”经过艺术家的精神加工产生“境界”。“情生于景、情景交融”,或是“景生于情,情景相生”,它是一种有情有景、虚实结合的精神状态。古筝演奏有三大境界,逐一推进:有琴有谱;有琴无谱;无琴无谱。我们不难发现,有自然景物“立像”,如《高山流水》、《寒鸦戏水》、《平沙落雁》等作品;而人文境界“立像”的亦不在少数,如《长相思》、《汉宫秋月》、《临安遗恨》等作品。奏者如何做到“立象尽意”,达到“忘象取意,得意忘形”的境界,应是终极所求。还有就是演奏者个人感情的真性流露与演奏技法的理性控制,真正做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传道授业 孜孜不倦
淮周刊:很多学有所成的艺术工作者,会选择留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发展,你为什么会回到家乡淮安呢?
刘海沁:我本科期间一半时间在母校扬州大学,还有一半时间是在上海音乐学院度过的。一到节假日,就到上海音乐学院接受王蔚教授、孙文妍副教授的悉心指点。本科要毕业的时候,王蔚教授点名,让我报考其研究生,以后留在上海。“父母在不远游”,因为我是家里独苗,又有家乡江苏财经学院提供的工作机会,便婉言谢绝了王教授的邀请。后来王教授与我促膝长谈了一次,因为淮安的文化艺术氛围并不像上海、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艺术演奏机会较多。但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的梦想就是回报桑梓,教书育人,让家乡更多的孩子学习古筝、热爱古筝、发扬古筝。于是,就义无反顾地回来了。
淮周刊:回淮之后,做了哪些事情,有没有后悔过?
刘海沁:家乡的发展,已经今非昔比,我的工作单位江苏财经学院和市文联等相关文艺部门,为我提供了很好的发展空间。作为古筝演奏的专业人士,社会责任感促使我在江苏财院成立了“琴韵乐坊”古筝组合,自己又创办了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刘海沁古筝工作室”。“琴韵乐坊”古筝组合的姑娘们也蛮给我争气,在江苏省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比赛中取得二等奖的好成绩。去年9月份,应中国古筝网、中共淮安市委宣传部、江苏财经学院的邀请,为迎接省十八运,喜庆建国65周年,在长荣大剧院举办了“古韵沁语”古筝独奏音乐会,反响热烈,开创了淮安古筝独奏的先河,这也是我为家乡古筝事业的发展所尽的绵薄之力。
淮周刊:当下孩子学习艺术种类纷繁复杂,古筝、钢琴、小提琴等各种乐器,你认为学习艺术最关键的是什么呢?
刘海沁:“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回顾我自身的学艺经历,孩提时代的我喜欢唱歌跳舞,像个假小子似的。后来发现古筝有一股神奇的魔力,能让我安静地坐下来,仿佛把我带入另一个世界。“行百里者半九十”,但是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不由觉得枯燥起来。哪个小孩没有玩心呢?“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在这个时候老师的鼓舞、父母的陪伴与自我的勤奋,显得尤为重要。想想父亲亲手为我做的琴谱架,母亲扛着齐人高的古筝从一楼爬到五楼等诸多情节,不禁让我泪眼婆娑。手指上的嫩皮磨破了,血泡变成老皮,老皮结成老茧,春来暑往,四季变迁,流逝的是时光,却带不走我对古筝的那份挚爱的热情!
《淮海晚报》:
http://szb.hynews.net/hhwb/html/2015-03/22/content_3130795.htm
腾讯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