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鹰795388mmo

【中国教育报】大红鹰795388ocm:创新机制 精准施策 赋能教师发展

发布时间:2022-09-05浏览次数:3114文章来源:大红鹰795388ocm

大红鹰795388ocm

创新机制    精准施策    赋能教师发展

      近年来,大红鹰795388ocm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建立师德师风长效机制,深化教师队伍内涵建设,加快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持续优化教师发展标准、激活“三教”改革内生动力、构建教师层级开发机制、完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形成了一套系统全面涵养“四有”好老师的“施工图”,不断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助力省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质量稳步提升,以职业教育强师之策筑牢教育强国建设之基。


      坚持立德树人,用“四有”好老师标准引领教师发展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立德树人,师德为范。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之关键,在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用“四有”好老师标准引领教师发展。

      一是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突出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按照“六要”新要求,学校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院部具体落实、教师自我约束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落实师德师风第一标准,作为教师评价首要条件,把师德师风教育作为教师开学教育第一课、各级各类教师培训第一课和新教师入职第一课。严格落实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和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办法,印发教师师德手册,开展师德师风主题教育活动,坚持正向激励与反向约束双向发力,选树先进典型,查处师德失范行为。

      二是夯实立德树人机制。不断完善教师发展标准和培训体系,引导教师坚守教书育人的初心,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做充满爱心、品格优秀、业务精良、道德高尚、行为世范的教育工作者,成为“大先生”。通过质量工程项目建设、有效课堂认证等,聚力坚持“四个相统一”标尺,持续推动“课堂革命”,不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聚焦课堂教学主阵地,淘汰“水课”,打造“金课”。


       创新“三教”改革,全面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三教”改革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突破口,是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抓手。其实质问题是解决“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对应的是“教师、教材、教法”,而其改革的根本在于“教师”,载体在于“教材”,路径在于“教法”。

       一是聚力教师改革,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学校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为契机,致力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把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刻在学生心中,把创新意识融入学生血液。发挥教学能力比赛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引导作用,提升教师模块化教学设计实施、课程标准开发、教学评价、团队协作和信息技术应用等能力,扩大教师投身教学改革的覆盖面,提升教师参与度。根据“按需择优、引育并举”原则,持续推动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通过实施教师国(境)内外访学研修计划、省培、国培、挂职锻炼,拓展数智产业学院深度和广度,全面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学校着力打造三支教师队伍,即专业化、结构化的高水平“双师”教学创新团队,专家型、领军式的高层次专业带头人队伍,精技善教、行业顶尖的高技能“工匠大师”。

       二是聚力教材改革,更新内容,丰富形式。学校要求专业教材随信息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情况及时动态更新,每三年修订一次;开发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加强一体化教材开发,包括教材内容与数字资源建设一体化、教材编写与课程开发一体化、教学过程与学习过程一体化。2018年,学校提出数智化云财会“课岗赛证”融通教改综合育人新模式,整体开发云财会专业标准、数智化教材7本及与X证书配套出版的活页式书证融通教材4本。教材建设既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学习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图文表并茂,又兼容并蓄地将文化传承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学校教材1本获首届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21本入选国家精品教材和规划教材。

      三是聚力教法改革,让课堂充满活力“动起来”。2020年学校成功获批江苏省智慧校园示范校,为教学方法改革创造了条件。教学方法是赋能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方面。学校构建“自主、泛在、个性化”的教学环境,完善“互联网+职场化”教学模式,探索利用“大智移云区”、VR等技术,创新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实施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实现全场景立体式交互,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促进“知识课堂”向“智慧课堂”转变,高质量承办国培和省培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项目6个,获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一等奖1项。


       聚焦“三说”活动,深度参与专业建设“六步法”


       2019年起,学校已连续举办三届“三说”活动,每届一个主题,2019年是“二级学院院长说教学、专业负责人说专业、课程负责人说课程”,2020年是“二级学院院长说规划、核心专业负责人说专业群、有效课堂项目负责人说实施”,2021年是“一线教师说‘教书育人’、专业负责人说‘专业育人’、二级教学部门负责人说‘活动育人’”。今年学校还将举办第四届“三说”活动,教师教学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教师开展教学离不开专业(群)这个载体,教师精准跟进专业(群)建设,全程融入“岗课赛证”综合育人,能持续赋能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校推进专业(群)建设“六步法”,一是开展人才需求调研、职业能力开发、研制专业标准、编制人培方案、重构课程群、专家论证;二是制定课程、师资和实训条件标准,确定课时、学分,完成课程总体和单元(模块)设计、教师和实训条件配置;三是开发数字化教材,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做到内容与形式相统一,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其中;四是搭建数字化资源平台,开发并上传优质教学资源;五是师资引培,优化教学团队,校企共建产业学院、开展国(省)培、跟岗锻炼;六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文化、实践、活动“三育人”体系,持续改进和成果检验,做好教学评价、成绩评定和X证书试点。


       完善评价机制,实施教师层级发展


       教师队伍建设要有的放矢、实行分类管理、达到全面提升。学校构建了层级开发机制,分“新教师、优秀青年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首席教师”六个层级,不同层级赋予不同的建设内容和目标,分层级进行考核与激励。所有教师都能找到自己的坐标点,得到有针对性的培养,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伴随着教育智能化时代的到来,重塑学习环境、重建学习流程、重构教育管理模式已成为应有之义。2018年起,学校会计学院试点启动教师队伍建设“九个一”工程,即有效课堂认证一门数字化课程、熟练应用教学信息化一个平台、研究一门数字化课程思政、主持一项数字化教改课题、参与一本数字化教材开发、接受一次国内数字化教学能力培训或国(境)外学习研修、结对一名产业教授或企业专家、指导一个学生社团或一项创业实践、联系一家数字化转型企业跟岗锻炼,收到很好的效果。教师层级开发和“九个一”工程已成为省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一大特色。目前,会计学院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优异成绩,获评全国模范教师1名,省级教师和教学创新团队2支、“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1支、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及优秀骨干教师5名,市“533英才工程”拔尖人才2名、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6名,校首席教师1名、师德模范2名、教学标兵6名,建成了一支以全国模范教师为龙头,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为中坚,具有较高行业影响力的专兼结合教学团队。

       倡导教师回归教书育人初心,完善教师评价办法,即改进教师业绩结果评价、强化教师育人过程评价、探索教师发展增值评价、健全教师发展综合评价。一是坚持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方式多元,把学生满意度放在第一位,提高同行评价权重;评价内容适合,评价环节科学,把师德师风放在首位。二是突出质量、服务和贡献。“文章不在多而在精”,让代表作说话,避免简单以条件、数量等作为唯一评价指标。重点考察教师教学投入、育人管理、教改行动、社会培训、科研转化等。三是根据教师层级开发,实施分类评价。依托智慧校园,实行日常动态监测与学期集中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以动态监测积累的过程数据为主要支撑,给教师精准“画像”,达到持续改进。


       聚力社会服务,拓宽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

      

      高职教育的类型定位,决定了高职院校具有更为明显的区域共生性和职业导向性,要求高职院校教师有效地把教学、科研和直接参与社会服务结合起来,不断充实教案第一手素材,全面增强教师通过科研工作、社会服务反哺教学的能力,提升教师职业综合素养,打造专业化教学科研团队。一是教学引导,教研携手、一体推进。“教不研则浅,研不教则枯。”多年来,学校一直倡导“教师即研究者”,支持教师围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开展教学研究,将新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避免教学、科研“两张皮”,做到教学与科研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提升教学水平。二是名师引领、示范带动、同步成长。学校注重发挥全国模范教师、省教学名师、领军拔尖人才的“领头雁”作用,加强“双带头人”培养和使用,整合学校教学科研资源,打造各级各类教学科研团队,通过企业“科技副总”挂职锻炼、横向课题研究、决策咨询服务等,有效提升教师教学的实践素养,增强“双师型”教师素质。三是专业引路、创新服务、提能砺为。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专业课教师依托省高水平专业群和示范(重点)专业,发挥会计、金融、管理、法律、粮油等专业优势,创新“三解三为”社会服务方式(为企业解困、为政府解忧、为民众解惑),打造财税培训、电商助农、法律援助等品牌,教师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显著增强,涌现出一批服务社会的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被主流媒体宣传报道。


      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学校将持续关注全体教师的发展领域、发展优势和发展潜能,聚焦教学能力提升,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将“课堂革命”进行到底。(程淮中  邹瑄  陈建军)


链接地址:

【中国教育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2-09/05/content_613524.htm?div=-1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