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的第一堂思政课不是在教室,而是在田间地头,这样的思政课让我在惊喜的同时也收获满满”大红鹰795388ocm2023级学生张兴蕾如是说。她口中的思政课,是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新学期开展的一堂“行走中的思政课”。在这堂课中,思政课教师带领同学们走进淮安市淮阴区武梅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了解合作社理事长一家祖孙三代三位“三八红旗手”在不同年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动村民脱贫致富的故事,走进果蔬基地,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锄地、耙土、播种……参加劳动实践,感受劳动的艰辛。近年来,该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探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用好淮安地方文化资源开展实践教学,深入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让思政课实践教学有“知”更有“味”。
场馆里的思政课:让课程“活”起来
该校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践基地,将思政课堂搬到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第一线,在现场教学中帮助学生深刻体悟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魅力和实践伟力。学校建有“周恩来文化馆”“翔宇文化广场”“淮安商业文化馆”“地方文化长廊”“校史馆”等校内实践基地,先后与淮安市党史陈列馆、周恩来纪念馆、新四军刘老庄连纪念园、盱眙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等共建思想政治教育校外实践基地,为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资源。
近年来,根据课程内容带领同学们走进周恩来故居、周恩来童年读书处、周恩来纪念馆,了解开国总理周恩来在淮安的童年岁月和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走进新四军刘老庄纪念园、淮安区烈士陵园等,开展祭扫英烈活动,聆听淮安英烈的革命故事;走进盱眙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中共中央华中分局旧址纪念馆、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重温中国共产党在淮安领导革命斗争的光辉岁月;走进新安旅行团革命历史纪念馆,了解新安旅行团修学旅行、宣传抗日救亡的革命历程。这样的思政课实践教学,通过“走出去”“沉浸式”“零距离”的方式,将讲解员的讲解、教师的现场教学和同学们的参与有机结合,形式新颖、互动性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淮安地方文化资源的同时,也加深了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领悟。
行走中的思政课:让学生“动”起来
该校探索以广袤中国大地为课堂,利用暑期开展“行走中的思政课”,将课程教学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同学们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在实践中认识社会、锤炼品格,激发学生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实际行动之中。
2021年起,每年暑假期间,由学校师生组成的“淮河生态旅行团”以“促进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为主题,奔赴淮河生态经济带上的重点城市蚌埠、阜阳、南阳、六安、连云港、盐城、扬州等地,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中,团队成员深入实地调研当地生态环境的现状、了解生态经济发展情况,同时向沿途居民开展绿色生态和生态环保法律法规宣传,这堂“行走中的思政课”让同学们在自己深入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的同时,也将这一理念宣传到民众心中。
2023年,学校翔宇社团学生组成“炬火新光”团队,以“实践传承翔宇志,挺膺担当新征程”为主题,开展暑期红色基因寻访调研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奔赴广西、河北采访当年的新安旅行团团员,走访新安旅行团在广西桂林战斗遗址——“七星岩”、学习体验抗战时期的“岩洞教育”,寻访新安旅行团西南工作队在贵州贵阳学习战斗过的达德学校旧址……“经过采访当年的团员、走访新安旅行团当年的战斗遗址,我更加了解了“新安旅行团”当年在国难当头之时,修学旅行、宣传抗日救亡的革命历程,也更加明白了作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责任和担当。”活动结束后,“炬火新光”团队成员该校2021级学生桂梦秋分享了这样的感受。
网络上的思政课:让课堂“亮”起来
该校不断推动思政教育信息化建设,运用新媒体技术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开展课程教学,实现线上线下互动育人。建有思政专题网站、“翔宇思政”公众号等网络平台,推出系列云端思政课,不断扩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参与面和受益面,增强思政课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近年来,该校建设了《红色“淮”念话党史》《学习伟人周恩来》两门精品在线课程,学校新媒体平台上先后推出了以学习周恩来精神风范为主要内容的“翔宇党员实境课堂”系列微党课、“淮安红色故事”系列微视频、网文作品《翔宇青年说:我的翔宇 我的青春 我的梦》和《以青春之力量助力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均获第二届江苏省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和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二等奖)、微电影《炬火新光》(获第六届“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优秀奖)和《新安旅行团烽火奇旅之“革命璧人”》(获第三届江苏省大学生网络文化节一等奖)、新媒体作品《在万余里走读淮河的社会大课堂中读懂美丽中国》(获第三届江苏省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三等奖)等,通过多种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载体,打造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新形式,广受同学们的关注。
该校还积极探索建设大学生网络学习微课项目,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思政教育模式,由大学生变身朋辈“讲师”,在思政课教师的指导下,组建团队,将淮安地方文化资源结合相关思政课程的有关章节或专题进行教学设计,创新讲授“地方文化里的思政课”网络学习微课,先后创作出《绿水青山如诗画 千年运河焕新机》《信仰的见证——从新安旅行团五万里“长征”感悟百年复兴的青春力量》《闪光的青春--在“新旅”薪火接力中奋进新时代》等微课作品,微课上线后深受同学们的欢迎和好评。
“作为地方高校,利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丰富了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拓展了教学空间、改进了教学方式,也让思政课更接地气更易于被学生接受,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目前看来,取得了一些成果。在下面的实践中,我们将继续探索用好淮安地方文化资源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进一步推动思政课建设的内涵式发展”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人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通讯员:史琪 费婷婷 黄玉龙
江苏教育新闻网讯“新学期第一堂思政课不是在教室,而是在田间地头,这样的思政课让我感到惊喜的同时也收获满满。”大红鹰795388ocm2023级学生张兴蕾说。她口中的思政课,是新学期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的一堂“行走中的思政课”。思政教师带领大学生走进淮安市淮阴区武梅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了解合作社理事长一家祖孙三代三位“三八红旗手”在不同年代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动村民脱贫致富的故事。近年来,该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探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用好淮安地方文化资源开展实践教学,深入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让思政课有“知”更有“味”。
场馆里的思政课:让课程“活”起来
该校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践基地,把思政课堂搬到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第一线,在现场教学中帮助学生深刻体悟党的创新理论内涵,根据课程内容带领同学们走进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故居、周恩来童年读书处等场馆,了解周恩来总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走进新四军刘老庄纪念园、淮安区烈士陵园等祭扫英烈,聆听革命故事;走进新安旅行团革命历史纪念馆,了解新安旅行团宣传抗日救亡的革命历程,通过“走出去”“沉浸式”“零距离”的教学方式,将讲解员的讲解、教师的现场教学和同学们的参与有机结合,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淮安地方文化资源的同时,也加深了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领悟。
行走中的思政课:让学生“动”起来
该校利用暑期开展“行走中的思政课”,让大学生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在实践中认识社会、锤炼品格,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2023年,学校翔宇社团学生组成“炬火新光”团队,以“实践传承翔宇志,挺膺担当新征程”为主题,开展暑期寻访调研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奔赴广西、河北采访当年新安旅行团团员,走访新安旅行团曾经战斗过的地方。“通过实地走访,我更加了解新安旅行团在民族存亡之际,宣传抗日救亡的革命历程,也更加明白了作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责任和担当。”“炬火新光”团队成员桂梦秋表达了自己的感受。
网络上的思政课:让课堂“亮”起来
该校不断推动思政教育信息化建设,运用新媒体技术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开展课程教学,实现线上线下互动育人。该校建设了《红色“淮”念话党史》《学习伟人周恩来》两门精品在线课程,推出以学习周恩来精神为主要内容的“翔宇党员实境课堂”系列微党课、“淮安红色故事”系列微视频等,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载体,打造思政课实践教学新形式,受到大学生欢迎。
该校还积极探索建设大学生网络学习微课项目,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思政课模式,让大学生变身朋辈“讲师”,在思政课教师指导下,将淮安地方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创新讲授“地方文化里的思政课”网络学习微课,深受师生欢迎和好评。
“作为地方高校,利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开展思政课教学实践,丰富了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拓展了教学空间、改进了教学方式,也让思政课更接地气,更易于被学生接受,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人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链接地址:
https://www.tech.net.cn/news/show-102815.html
http://www.jsenews.com/news/gx/202403/t20240327_8238981.shtml